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中明确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东盟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自2022年RCEP生效以来,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东盟与中国贸易总额实现了高增长,共商共建共享的“共同体”模式更趋成熟稳定,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东盟也是湖南省最大贸易合作伙伴,在东盟投资兴业的湘商有20余万人。2025年一季度湖南省对东盟出口额为14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9%,出口东盟远超湖南与其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怀化定位为“重庆—怀化—柳州—北部湾”主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且为湖南省唯一纳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已经纳入了西部陆海新通道“13+2”省际协商机制,形成共商共建格局。2022年5月9日,湖南通过《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支持怀化国际陆港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其规划目标,怀化国际陆港到2026年将力争实现货物吞吐量达1000万吨,开行班列1000列,实现港区总产值超1000亿元,建成中西部地区一流国际陆港、迈入全国东盟班列第一方阵。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国和东盟积极制定和实施“工业4.0”战略。随着怀化国际陆港的推进,湖南与东盟可以逐步实施“工业4.0”的战略对接。在现有的合作基础上,按照“东盟所需、湖南所长”的原则,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互补的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具体路径可做如下考虑:
第一,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湖南应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扩大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提升创新能力,为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增长动力。建立面向东盟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推动科技界和产业界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与创新合作,共同组织企业交流与对接。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探索联合设立西部陆海新通道科学院,集聚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探索建立新加坡—中国(湖南)创新中心,设立技术转化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和科技交流中心等基础性创新平台。推进创设新加坡—长沙、怀化国家高新区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共同孵化、人才引进多功能研发孵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打造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培育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合作新优势。
第二,聚焦产业细分领域,打造更具竞争力环境。湖南应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接“智慧印度尼西亚计划”“泰国4.0战略”、马来西亚生产力蓝图计划和2050国家转型计划、菲律宾“大建特建”规划等东盟国家战略,持续关注东盟国家产业链投资需求和重点领域建设,全方位拓展产业合作空间,吸引上下游产业链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布局。鼓励省内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合作,大力开发满足东盟市场需求的工业产业细分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强化产品优势,完善制造业产业链条,以细分产品延伸和高端产品拓展覆盖下游产业领域,加快拓展东盟市场。同时,积极对标对表大湾区先进城市和东盟先进国家营商环境发展,聚焦中心城市营商环境提升,创新产业政策,谋划产业转型,打造“全商务”产业链,提升商务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
第三,发挥政府协调作用,提升信息化合作水平。湖南要提升与东盟国家信息化合作水平,加强与东盟国家在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一方面,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湖南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合作,加强两地区的互联互通,改善双边贸易合作的环境。另一方面,建立明确的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则体系和审核监督机制,建立跨境产业规则,根据各国发展的差异实行不同的政策合作,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和扶持,以提高整体的发展水平,顺利构建湖南与东盟的跨境产业园区。同时要完善湖南—东盟法律,建立健全商业冲突、风险和民事争端的相应协调机制等。
第四,加强企业主体对接,促进企业合作和发展。打造面向东盟的产业链,湖南要加强与国内先行企业和东盟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打造面向东盟产业链的关键基础鼓励龙头企业面向东盟国家成立合资公司,集聚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完成产业投资、投产与共同建设,实现技术转移与落地。在高端新材料领域,可加强与蓝思科技、金博股份等湖南知名企业和印尼桑马斯摩卡公司、阿萨汉铝业公司等东盟龙头企业合作;在汽车领域,可加强与吉利汽车、比亚迪等国内先行企业合作,打造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化汽车销售网络;在纺织服装领域,可加强与红豆集团、盛泰集团等先行龙头企业合作。同时,鼓励企业在东盟国家成立分支机构或者分公司,促进技术落地,带动当地就业和技术更新,挖掘、拓展东盟消费市场,加速向工业4.0转型。
(此文为怀化市社科评审委课题“怀化与东盟国家临港产业研究(HSP2025WTA04)阶段性成果”。作者系怀化学院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